Peter Barcaba,奧地利鋼琴家,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教授。

音樂堂顧問:
莫廸輝
研究領域:
音樂教育/古典吉他演奏
音樂教育/古典吉他演奏
顧問簡介
2013香港國際吉他節藝術總監韓國Alma吉他,Karura 吉他盒,G7th Capo等公司的代言藝術家
莫廸輝(Samuel Mok)自中學時期便醉心于古典音樂研究及吉他演奏。至2004,莫廸輝考獲倫敦圣三一音樂學院演奏級古典吉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古典吉他及八級樂理,并完成香港教育學院修讀音樂副學士課程。其后,于2005年遠赴奧地利維也納修讀古典音樂主修古典吉他,2011年以優異成績(Distincation)成畢業于 Academy of Arts in Banska Bystric 音樂學院、其后再獲得林茲安東布魯納克音樂大學的吉他學士碩士演奏學位以及維也納布雷納音樂學院的藝術家文憑(Distincation)。2012年再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香港教育學院獲音樂教育碩士(Distincation)。現在于意大利19世紀音樂學院隨Prof. Adrian Walter及 Prof.Carlo Barone研究19世紀樂器及演奏法。
莫廸輝除熱衷于作曲及古典音樂研究外,留學期間亦有豐富的正式公開演奏經驗,包括于2007年受邀于奧地利著名作曲家Ulf-Diether Soyka,演奏其最新作品“NANO-MUSIC”;2008年受邀于歐洲著名演奏家Gabriel Guillen到艾森施塔特作公開吉他演奏。同年9月,莫廸輝到上海音樂廳舉辦名為“弦樂宮音”的音樂會。2010年4月莫廸輝于香港科學館與著名意大利十絃吉他手Massimo Stefanizzi作二重奏演出。
師隨多位國內外名師,包括林茲安東布魯納克音樂大學教授 Marianne Waidhofer,海頓州立音樂學院教授 Max Hrase,意大利十絃吉他手Massimo Stefanizzi,布雷納音樂學院導師 Walter Brenner, 。除吉他演奏外,莫廸輝亦隨耶魯博士蘇鼎昌先生及海頓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Tibor Nemeth學習作曲及音樂理論。莫廸輝現亦為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其留學畢業作品“Five Pieces for Guitar Quintet”更于歐洲作學校樂團公開演奏之用。
莫廸輝亦為香港吉他藝術團的創辦人,現為該團的指揮及音樂總監。該團成立2004年,經過多年努力不懈的推廣及教育,該團已由一中學小型樂團發展至今現已有16人的正式政府注冊樂團,每年均會舉辦不同大小類型的音樂聚會,包括“與您結弦I ,II”,“Guitar Fiesta”學生音樂會等,亦多次邀請不同的本地音樂團體合作舉辦音樂推廣活動,務求把不同類型的吉他藝術帶給觀眾。于2008及2009年9月,該團更舉辦大型香港吉他音樂節,除樂團演出外,受邀的海內外演奏家更來自英國、奧地利、中國、臺灣等地。
莫廸輝曾參與多個本地吉他家,如方放、周啟良、陳國華、關振明博以及世界吉他大師,Alvaro Pierri、Eduardo Fernandez、Manuel Barrueco, Gabriel Guillen, Jorgos Panetsos, Pavel Steidl等所舉辦的吉他大師班,莫廸輝皆屢獲好評。于2003年的《第一屆香港特區吉他大賽》中亦獲優異獎。
莫廸輝多年來積極在香港推廣古典音樂,亦醉心于音樂教育事業,希望通過古典吉他音樂,讓青年一代能認識西方音樂藝術的美善,鍛鍊恆久耐心,培養對藝術欣賞之情操,并認識基督。